广州花都区作为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交融之地,其本地人(尤其是原住民、老街坊及农村家庭)的丧葬习俗既保留了传统岭南礼制,又融合了近代简化趋势与现代殡葬管理要求。以下是2025年花都本地人丧葬习俗的核心内容,涵盖流程、禁忌、特色仪式及政策适配:

一、【核心理念:重“礼”更重“孝”】
花都人治丧讲究 “事死如事生”,强调:
- 七日为周期:头七、三七、五七、七七(满七)是关键祭日;
- 做功德超度:认为亡魂需经佛道法事引导,方能顺利往生;
- 风水择吉:出殡、下葬时辰、墓向均需请“地理先生”(风水师)择定。
二、【主要流程与习俗】
1. 初终(断气时)
- 移铺大厅:老人病危时移至家中正厅“寿终正寝”,忌在卧室或床上咽气;
- 烧“落地衣”:焚烧纸扎衣物供亡者“换新装”;
- 放炮报丧:燃放鞭炮(现市区禁放,改敲铜锣或电话通知);
- 遮镜盖钟:家中镜子、电视用红布遮盖,挂钟停摆。
2. 报丧与守灵
- 白帖报丧:旧俗派发白色“讣闻”,今多用微信/电话通知;
- 设灵堂:
- 正中挂大“奠”字;
- 遗像覆黑纱,前设供桌(三牲、茶酒、米饭、长明灯);
- 地面撒灰或铺草席,子女跪坐守灵(称“守草”)。
- 哭丧有礼:女性亲属需“哭七场”,每场有固定唱词(如《叹亲恩》)。
3. 入殓与出殡
- 择日出殡:通常“搁三朝”(第3日),但需避开凶日;
- 道士/和尚做法事:
- 花都农村常见“打斋”(道教超度)或“做功德”(佛教诵经);
- 法事时焚烧“金银山”“灵屋”“纸马”等大型纸扎;
- 出殡队伍:
- 孝子捧遗像走在最前;
- 灵柩由8人抬(旧俗),今多用车;
- 撒“买路钱”(黄纸碎)沿途引路。
4. 下葬与安骨
- 土葬转火葬:花都全域为火葬区,必须先火化;
- 二次葬习俗残留:部分客家人仍保留“拾金”传统——
火化后骨灰暂存,数年后择吉日迁入家族墓或风水宝地; - 墓碑刻字讲究:
“显考/妣”用于父母,“故”用于平辈;生卒年用农历。
5. 做七与除孝
- 头七:魂归家,家人回避,留饭点灯;
- 三七:女儿主祭,备“三七羹饭”;
- 五七:最隆重,请法师做“破地狱”仪式;
- 七七(满七):撤灵位,子女除孝服,恢复正常生活;
- 百日、周年:继续祭拜,三年大祭后“脱孝”。
三、【花都特色习俗】
✅ 1. “围村送殡”
- 在炭步、赤坭等传统村落,出殡时全村人沿路站立送别,体现宗族凝聚力。
✅ 2. “盆菜宴”答谢
- 出殡后设“豆腐饭”,但花都人常办盆菜宴(鸡、烧肉、鱿鱼、萝卜等十数种食材一锅炖),寓意“团圆送行”。
✅ 3. 客家“香花佛事”
- 花东、梯面等客家聚居区流行“香花派”佛事,融合佛、道、巫元素,唱腔独特,已被列入非遗。
四、【现代变化与政策适配】
| 传统做法 | 现代调整 |
|---|---|
| 家中停棺3天 | 改为殡仪馆冷藏守灵(花都殡仪馆提供服务) |
| 大量焚烧纸扎 | 改用鲜花、电子香烛;指定焚烧点集中处理 |
| 鞭炮开道 | 市区严禁,改用哀乐车或静默送行 |
| 土葬 | 全域强制火化,骨灰可选公墓、壁葬、生态葬 |
🌿 生态葬推广:
花都区对选择树葬、花坛葬的户籍居民发放 ¥1000 补贴,并在福山公墓设生态葬示范区。
五、【实用信息】
- 花都殡仪馆
地址:花都区狮岭镇联合村
电话:020-3689 2222
提供守灵厅、告别厅、火化一站式服务 - 主要公墓
- 福山公墓(政府主导,含生态葬区)
- 金钟山陵园(传统墓为主)
- 政策支持
- 广州户籍享 四项基本殡葬服务免费(接运、冷藏、火化、骨灰盒);
- 花都区低保家庭可申领 ¥2000 丧葬补助。
六、【禁忌提醒】
- ❌ 忌孕妇、幼儿参加出殡;
- ❌ 忌说“死”字,称“过身”“仙游”;
- ❌ 灵堂期间不扫地、不倒垃圾(防“扫走财气”);
- ❌ 孝服未除期间不赴喜宴、不剪发。
✅ 总结:
花都丧葬习俗是广府礼制与客家信仰的活态传承。
如今虽简化流程、拥抱文明,但那份“慎终追远”的孝心与宗族情感,仍在每一场庄重的告别中延续。
正如花都老人常说:
“生养死葬,礼不可废;心诚则灵,不在排场。”